跳戏是一种以吟、跳为主要表演艺术形式的剧种。原名铙鼓杂戏或锣鼓杂剧。因演唱时不用弦乐,只用铙、锣与鼓而得名。又因它的表演动作是以夸张度较大、节奏性较强的“跳踏”为基调,又名跳跳或跳调;当地群众俗称跳、调戏或跳杂戏。
跳戏保留着古杂戏的许多艺术特色或传统,具有古朴浑厚、粗犷雄烈的特色。流行于我区合阳县与韩城县沿黄河一带农村,其渊源,因缺乏文字记载,难于确考。民间传说有四,有说它源于古部落(今韩城合阳一带)狂欢歌舞大会的武舞;有说直接导源于古代的傩舞、傩戏:也有说是从宋代的“队舞”演化而来。或即宋金杂剧的一支。
跳戏称杂戏、杂剧,与唐宋杂剧有着必然的历史渊源。它是唐杂戏于宋金时期较多地吸收了秦中民间傩戏与转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稳定下来的。所以清合阳举人安锡候《壬辰春社》在谈到跳戏起源时说:“舞蹈跻春台,溯源金大定:铙鼓传呵护,时和庆年丰0 991 3世纪的元代,它又较多地吸收了民间武术如小红拳等的动作,进一步完善了武跳的内容。巧世纪时,在原哑跳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上台跳,即舞台演出,文跳也相继增多。清代中叶的l8世纪,随着一批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至道光、成丰l821-1831之际,达到了鼎盛。仅合阳沿黄河一带农村,班社竞达30余家,一些村庄还同时出现几个班社,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辛亥革命以后,逐渐衰落,只局限于一些村社春节期间的业余演出。1931年,行家庄以《收红孩》参加陕西省民间戏曲音乐舞蹈会演大会,获演出一等奖。
上一篇:纪录片《大秦岭》第8集:秦风雅颂
下一篇:同州梆子(秦腔)